文苑
学会关爱自己 积极服务社会
2017-06-08

邵娟

 

作为民进的一名会员,我有幸参加了“2 0 1 7年民进淮安市委领导班子骨干会员培训班”的学习。我们五十余人相聚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,相聚同心园,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,因而我倍加珍惜。

第一天下午,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荐中教授,为我们主讲《领导干部心理压力调适与情绪管理》,让我受益匪浅。

近几年,领导干部似乎已成为高危职业,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,因为压力大,自杀俨然成为“新常态”,且统一模式为抑郁症。其实不只是领导干部,还有在民进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教师、医生等,也成为了高危职业。现实生活中,许多人都非健康人士,因为即使躯体健康,而心理不健康,就不是健康的人;纵然躯体和心理都健康,但社会适应不够良好,其也不是健康的人。

例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诸葛亮,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景仰。其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。刘备誉之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”杜甫有诗曰: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”卧龙先生为何遗恨?为何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?其对手司马懿曾赞其“真乃天下奇才也”,却又叹道“亮虑多而决少”,故“破之必矣”。

诸葛亮神机妙算,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懿?因为他一生谨慎,不论平日政务,还是率军出征,总是身体力行,一顿饭要热好几遍,批阅文件常通宵达旦。这不但影响身体健康,也影响军事精力的集中。卧龙先生病逝五丈原之前,司马懿就已预言“其能久乎?”

司马懿可谓是深谙知彼之道,因而面对诸葛亮数出祁山,他采取的策略就一个字——耗,活活拖垮耗尽孔明先生的性命。再看司马懿,非常像能忍受胯下之辱的淮阴侯韩信,大丈夫能屈能伸,忍辱负重。当诸葛亮派人送来女人衣服,对其极尽嘲讽之能事,欲以此激其出兵时,司马懿不仅笑纳而且穿上。由此,不仅可以看出司马懿能善辨是非,可谓大智,而且其善于对情绪进行管理,因而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,笑到最后。

再比如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,初进大观园,“年貌虽小,其言谈举止不俗”,可谓是人见人爱,花见花怜。可是,时间一长,大家渐渐地就不喜爱林妹妹,而喜欢宝姐姐,就连她的嫡亲外祖母也不再喜欢她,甚而至于埋怨她,说什么宝玉两次害病都是她惹的。黛玉恃才傲物,说话常常带刺,往往伤到别人。而宝钗温柔敦厚,知情达理,宽容随和,识时务,顾大体,“行为豁达,随份从时”。

前文化部长王蒙先生曾说过,“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,她非倒霉不可。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,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。”这又是为何呢?因为黛玉是理想化的,她的思想行为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,她的理想与世人相反,太爱按自己的心性行事,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。而宝钗是现实的,思想行为符合现时的观念,为人处世恰到好处。惟有这样的人,才能博得贾母的欢心和青睐,其最终成为孙媳妇的最佳人选,也就理所当然啦。

“笑一笑十年少,愁一愁白了头。”发誓要用一生泪水酬答神瑛侍者前世灌溉之恩的绛珠仙草——黛玉,本就弱不禁风。寄居大观园,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霜刀剑严相逼。由于她不能自我调适心理压力,消极情绪降低了她身体免疫力。年纪轻轻,整日缠绵病榻,最终香销玉殒,既出乎意料之外,却又在情理之中。“冷月葬花魂”,让人不禁唏嘘不已。

林黛玉,临终前又是咳嗽又是吐血,“肝火上炎,两颧红赤”,几度昏厥,和不良情绪有关,是心病引发了肺病。弥留之际,她对紫鹃说道,“妹妹,我这里并没有亲人,我的身子是干净的,你叫他们送我回家……”可见,黛玉始终没有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,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个孤儿、流浪儿,林妹妹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中度过的。如果大观园中有心理医生帮助她,而不只是让她吃人参药丸;或者黛玉穿越到当今世界,和我们一起学习“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”,她不但能延年益寿,颐养天年,而且可以“有情人终成眷属”,与宝玉双栖双飞,两情长长久久。

前车之鉴。后事之师。为孔明扼腕、为黛玉掬泪之余,作为民进的一名会员,尤其是作为其中的一名骨干分子,我更应该努力学会缓解因工作、生活等造成的诸多心理压力,积极调适,对情绪进行有效管理。首先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,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,如:转移注意力,自我安慰,自我暗示。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思路,调整心态,理解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情绪。最佳的宣泄方式是慢跑,每天坚持三十分钟,既可以锻炼好身材,又可以拥有好情绪。如果抑郁,不妨找个没人的地方哭出来。“哭吧,哭吧,男人流泪不是罪。”女人比男人长寿的原因之一是女人爱哭,会适时合理地宣泄。而男人抑郁了,大多憋着闷着,最终必然伤肝伤肺伤心。

民进会员大多为知识分子,是社会的精英,国家的栋梁。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,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健康的人,不要什么事都一个人硬扛着强撑着,而要积极发挥团队作用。我们不能做驼鸟,逃避这个世界,而应与时俱进,勇于担当。不但不能让诸葛亮的悲剧重演,还要积极帮助黛玉式人物走出心理阴霾。

 

站内导航
友情链接